星期一, 3月 05, 2007

揣測心思

先來一個例子:

有一個男人不經意地說了一句:「我愛明哥。」
然後,一些有心人便開始揣摩這個男人說這句話的背後意思是怎樣怎樣,如:
「唔… 呢條友係達明一派嘅Fans。」
「呢條友係達明一派嘅Fans,不過就欣賞黄耀明多D。」
「er… 佢好似抹煞咗阿達哥嘅才華喎。」
「呢條友鐘意D另類D虛無飄渺D嘅音樂。」
或者,可以再扯遠些:
「呢條友應該跟咗個大佬叫阿明哥定啦。」
「呢條友係同性戀。」

好,這個題目是說,一句,或一段說話,無論是有心,抑或無意,總會引來其他人對當時人當時的心態、精神狀況、背後用意等等進行多方面的分析,就如渣估兄提及的江澤民扯火事件,眾人對江澤民扯火的背後意思,和張寶華是否naive,意見真是多不聲數。但重點是,誰人的分析最客觀最準確呢?而準確,又用甚麽準則去判斷呢?

火某想,應該沒有最客觀最準確的分析,更沒有準則去判斷誰的分析最準確。

所以,這是揣摩別人心思,而不是百分百肯定別人的意思的。

不同的傳播媒體,對時人時事均有不同的觀點。當某些政客說完一番說話後,時事評論員便會依照政客們的說話進行分析,然後道出政客的背後意思目的。即使,有十個所謂專業的時事評論員來為一番說話進行理解分析,他們對該番說話的觀點也沒有可能一模一樣,再接近的觀點意見亦總會有些些微差異的。因為,他們不是政客本人,跟本沒有可能完全知道別人在想甚麽,再者,有時那些政客連自己真正在想些甚麽自己也不知道,更何況那些時事評論員。

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時事評論,是沒有絕對是對的觀點,所以有時,錯估了別人意思或錯誤地分析或批評時事也不為奇。正因為時評是沒有對錯的準則,所以時評有時便會成為有居心的狡兔的工具,藉此煽動一群愚蠢的兔子去挑戰野狼。如果那班蠢兔僥倖地成功反抗,兔子便可暫時安享太平,而那班有居心的狡兔,自不然會成為兔子首領。如果,那班蠢兔不幸地成為野狼的晚餐,那班狡兔,亦可安然無恙。因為,狡兔出口,蠢兔出手,去送死的是你,誰叫你不懂得理性地分析及思考!